您現在的位置:主頁 > 熱點資訊 > 行業新聞 > 詳細信息
觀點:為什么航司的數字化之路走得那么緩慢
作者:admin 來源:民航資源網 發布時間:2017-01-31
觀點:為什么航司的數字化之路走得那么緩慢

  圖:空客A350-1000飛機

  民航資源網2017年1月31日消息:我們正處在一個新的行業變革的門檻上。“工業互聯網”或“物聯網”將會影響到很多的行業,并為那些采納的公司帶來更高層次的生產力和價值。出于幾種原因,航空業等是首批采納物聯網的行業。首先,航空業是資本密集型產業,就像是石油天然氣及醫療設備等,停產的成本是非常高的。物聯網將可以幫助提高設備的正常運行時間。第二,航空業是數據密集型產業。波音787、空客A350等新一代飛機就是“飛行的計算機”,每次飛行會采集到數千兆的數據。同樣的,航空公司也會獲取到大量的旅客數據。此外,航空公司運營仍遭遇著效率低下、缺乏創新的問題,總是遇到問題花費大量人力去解決,而不是去利用運營數據及客戶數據來找到根本的途徑。最后,在經歷數年的虧損之后,航空公司終于有資金來投資物聯網應用所需的新技術。


  關于航空公司數字化將會帶來的改善運營效率及客戶體驗的機會,已經有很多文章都說過。數據是可以獲得的,創造價值的潛力是巨大的。然而,航空公司的采納卻很慢。實際應用只是非常小的規模,而且主要是關注于如向客戶手機發送定制化消息來提升客戶體驗。在運營方面,一些航空公司正在測試預測性維護分析、設備追蹤及燃油優化。那么,既然前景巨大,數據也可以獲得,為什么航空不更快的采納呢?我們向一群來自大型國際航企的高管提出了這一問題,這些高管涵蓋從工程技術到信息技術(IT)的各個部門。


  我們的第一個問題是關于物聯網的使用案例。答案取決于不同的對象,這說明了功能的分裂以及數字化戰略缺乏中心所有權。不出所料,工程技術部門更關注機隊運營效率,而IT更關注公司對于旅客體驗的優先級。有幾位高管談及了應急管理是物聯網的下一個前沿,同時還有優化機場、機隊、機組以及旅客的數據。


  大部分人認為在數字化上已經落后,只是推出了與旅客體驗相關的少數措施。在運營方面,只有少數公司正在確定未來的方案及優先級。


  對于航空公司為什么不更快的接受,有4個因素。第一是關于所有權。航空公司沒有單獨的、專門的領導層來定義和實施數字化戰略,仍繼續在各個職能部門進行小規模的項目。比如,客戶體驗就涉及到了預定、地面運營、航班運營以及工程技術(記載娛樂系統)多個方面。


  毫無意外,第二個因素是資金。雖然航空公司正在創造史無前例的利潤,但是大部分的技術資金仍然是投向了維護現有的系統。根本的原因并不是沒有錢,而是財務機構缺乏對投資的潛在回報的理解。


  第三個因素涉及組織結構進行改變的能力。我們在航空公司看到了這樣的情形:在需要決定提前更換一個部件來避免飛機停飛時,工程技術與維護控制之間存在著組織結構的空白。此外,員工通常不愿意被“測量”,工會也可能會阻止接受這些可以提高生產力的數字化工具。


  第四個因素就是原始設備制造商(OEM)的數字化承諾與其實際交付的產品存在差距。OEM能夠做些什么?航空公司尋求更加合作的、更創新的方式來應對數字化挑戰。這就要求OEM要更好的去了解航空公司的運營,并與他們合作找到具有最高幾率回報的解決方案。更靈活的數字化解決方案可以讓航空公司更快的采納,他們不用在原有的基礎設施上投資更多的時間和金錢。對于大型航空公司而言,這樣的靈活性可以延伸到多機隊解決方案。


  航空公司正處于一個新時代的邊緣,在整個運營過程有大量的數據可以用來實現更高層次的效率與旅客體驗。通過與航空公司合作,OEM可以幫助航空公司更快的采納數字化工具,實現雙方共贏。